当前位置: 首页 专题 《“中国特检人”宣传片大纲》征集大赛 奔波上万里 纵横川滇黔
《“中国特检人”宣传片大纲》征集大赛
奔波上万里 纵横川滇黔
来源:四川省特种设备检验研究院 时间:2017-11-20 16:07:19 浏览数:

参赛单位: 四川省特种设备检验研究院

参赛作者: 李梦婕、赵泽毅

参赛题目: 奔波上万里  纵横川滇黔—《中国特检人》之四川特检院陈文杰

 

1

解说词

我们每天穿梭在城市的各个角落,安全地生活、工作、娱乐,却不知在满是灰尘的电梯井道、底坑里;40多度高温的封闭锅炉内;高耸云端的塔吊上,有这样一群人,他们秉持着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忍耐、特别能奉献”的精神,在常人无法想象的恶劣环境中,认真完成每一台特种设备的检验,年复一年,日复一日。今天,我们就走进四川省特种设备检验研究院,认识千万个中国特检人中的一员。

拍摄场景

特检人工作场景

(2)

解说词

陈文杰,男,汉族,出生于19721月,四川井研县人。上海交通大学材料加工工程专业博士研究生毕业。20117月进入四川省特检院,主要从事储气井检验和相关科研工作。陈文杰现任四川省特种设备检验研究院储气井检验事业部副部长兼国家储气井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筹)副主任,已荣获国内外多项业内重量级奖项。

拍摄场景

冬日的阳光穿越窗户,斑驳陆离地洒满地板,走近四川省特检院储气井检验事业部尽头小小的办公室,简单的办公桌上堆满了文件和材料。柜子上摆放挂着许多的证书和奖状,陈文杰正在与同事研讨图纸上的内容。(参考:第二届中国特检协会的科学技术二等奖、第四届中国焊接机器人学术与技术交流会最佳论文二等奖、2014远东无损检测新技术论坛优秀论文一等奖、10项国内/国际发明专利、2017中国腐蚀防护学会高分子管道与容器专委会学术交流会优秀论文三等奖)

3

同期声

陈文杰:从事储气井检验的道路,还要从2009年在四川开始试点说起。

拍摄场景

陈文杰接受采访(着装:戴着一副眼镜,利落的寸头,身着简单的便服,脚上穿着一双有些陈旧的运动鞋,突出主人公沉稳质朴的特质)。

4

解说词

早些年,四川省天然气开采后均用大型球状储气罐储存。这种所谓小型储气罐,一般仅有2—3立方米,有储气量小,操作不安全、加气时噪音大、占地面积大等缺点。上世纪90年代中期,川西南钻井大队经反复实验,摸索出一个新的储存方法,用一根大口径导管压进新打出的气井,然后把导管密封,使天然气仍保留地层中。一个新技术的产生,很快获得推广运用。不幸的是,在2005年,宜宾市的一场突发事故,酿成储气井爆炸井筒飞出。经查明是因导管打进裸眼井后,没有用水泥封固井筒,导致导管腐蚀穿孔漏气。2010年,国家质检总局下令由中国特检院牵头,大连理工大学、四川省特检院参与,启动“储气井关键技术标准研究”攻关,从根本上确保储气井安全。根据国家质检总局要求,四川省特检院挑选出陈文杰、叶国波两人参加科研团队,着重进行爆破、拉拔、新井固井等三大实验。

拍摄场景

场景还原

(5)

同期声

叶国波:“我们也是领命上征途,那个时候文杰经常去向项目组长中特院的石坤请教,反复上网查资料、看专业书籍钻研。那个时期,四川省特检院的条件不是很完善,缺乏实验场地、仪器,陈文杰三天两头跑什邡实验场,进行水压爆破实验,当时一股劲的想要搞出点科研成果,非常艰苦。”

拍摄场景

主人公当年科研伙伴叶国波接受采访(侧面了解当时情况)

(6)

解说词

四川省的天然气储气井大多建在郊外,或偏僻乡镇,交通不便、山高路远是共同特点。因前期要对各种类型的天然气储气井调查摸底,陈文杰要随科研组远征,足迹遍布巴山蜀水,经历不少意想不到的艰辛。

拍摄画面

画面重现

(7)

同期声

冯卫东:有一次去云南丽江,文杰为了抢时间,选择了由四川攀枝花进入丽江的路线。这条线路,山高水长,路况极差,沿途都是大大小小的车祸。那天清晨我们共4个人上路,傍晚翻过一座大山,往山下行驶的时候,弯多坡陡,我突然发觉刹车不听使唤,下意识知道是刹车鼓发热。这时如果刹车,不但停不住车,还会导致车辆侧翻,滚进旁边的万丈深谷。我只放慢速度慢慢缓行,腿都在抖,最后总算是幸运的平安下山,停下车我才告诉他们真相,他们几个人背心都沁出一道冷汗,太惊险了!

拍摄场景

主人公同事冯卫东接受采访

(8)

同期声

陈文杰:危险的情况非常多,但我们特检人往往都考虑不到自身的安危,因为每时每刻都在争分夺秒。记得有一次在绵阳市,一口井关停进行检测,检测到半途,仪器发生故障。这种情况如果不及时处理,将影响数千户居民生活用气,同时给业主带来巨大经济损失。我们赶紧联系,请求正在重庆市检测的中特院支援。我们一直工作到第二天清晨,总算是确保了老百姓的按时用气,每到这种时候我们都不会觉得辛苦,只有欣慰。

拍摄场景

陈文杰接受采访

(9)

解说词

五个春秋的奔忙、五个春秋的耕耘,陈文杰不仅有实践经验,还积累不少原始材料,他开始着手“储气井关键技术标准”的制定。最初,陈文杰将国外的标准做参考,可是在制定中猛然发觉,国外的地质条件同中国不一样,石油行业标准也不能完全采用。陈文杰虚心向地质学家询问,同时依靠辽河油田的地质资料做参考,再采用中国石油大学的一个软件,圆满地攻克下一个地质结构的难题。

写作的过程,不只是被动总结,还是一个创新的过程。检验水泥质量的老方法是将吊车把打入储气井的导管拉出来,这种方法叫“拉拔”。不过,多次的现场的试验中,陈文杰发现有时候拉不动。科学不能有任何侥幸,必须追求百分之百成功!经陈文杰反复推敲论证,反其道行之,建议将导管往下压,以此测试出水泥胶结质量。一个新工艺马上开展试验,“拉拔”完全达到预期效果!

拍摄场景

场景再现

(10)

同期声

陈文杰:我们在进行应力应变测试标准时,要求导管外面包一层防水应变片,偏偏国内缺乏这种特殊应变片。我上专业市场四处打听,又反复上网查询,好不容易找到国外有一厂家生产,马上向上级打报告申请采购。焦急地等待2个多月,防水应变片总算到位,投入实验获得成功,终于迎来了完稿的日子!

拍摄场景

场景还原

(11)

解说词

这份《储气井关键技术标准研究》,主文总共6000余字、23页、分为6个章节,四川省特检院按时把《储气井关键技术标准研究》和另一份成果《储气井定期检验规程及安全状况》上报国家质检总局。 2015年,《储气井关键技术标准研究》荣获第二届中国特检协会的科学技术二等奖,填补上该领域的一个空白.

拍摄场景

场景还原

(12)

字幕

特检人,这样一个普通又特殊的群体。

他们一年365天,默默奉献着青春与汗水。

他们行使着自己的使命,为社会的和谐稳定,为人民的安全与幸福。

与特检为伴,砥砺前行。

向中国特检人致敬!

背景画面

特检人工作场景

(完)



文章来源:四川省特种设备检验研究院

相关阅读